日内瓦(IDN) =Jaya Rakmachandran】
以信仰为基调组织(FBOs)的代表,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NGO)以及相关学术机构就增强抵御灾害风险的问题达成共识。他们强调应该与当地宗教团体合作,并且积极倾听来自于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受灾女性的声音。
在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到来前夕的一场圆桌会议中,与会代表也号召应加强当地宗教团体与减少灾害风险之间的联系,通过“利用”当地宗教团体的精神资本来最大化以信仰为基调组织(FBOs)对于减少灾害风险的贡献。
圆桌会议还呼吁消除“认为灾害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一根深蒂固的信仰,确保宗教场所随时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并且加强信仰领袖作为沟通者的作用。本次会议在位于瑞士首都日内瓦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中心举行。国际创价学会(SGI), 学习宗教与社区的共同计划(JLIF&LC),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共同协办了本次会议。“以信仰为基调组织对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的贡献”一题成为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
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简称:仙台框架)是一项有效期长达15年(2015-2030)基于自愿基础的非强制性协议。在2015年第三届联合国世界减少灾害风险会议(WCDRR)结束之后,仙台减灾协议得到了联合国大会的支持。仙台减灾框架旨在大幅减少灾害风险以及生命健康损失,同时减少灾害对国家或社区商业造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产等各方面的损失。
来自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的Denis McLean说道,基于信仰的人际网络代表着一种无价的“精神资产”。2013年12月在菲律宾塔克洛班登陆的台风造成当地6000多人死亡。Denis McLean回忆道,在这场灾难中主要是信仰机构赋予了当地人们面对灾害损失时所需要的力量。
来自联合国难民署(UNHCR)的Jose Riera-Cezanne强调了信仰领袖,宗教机构以及以信仰为基调组织在救灾减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些组织在灾害困难时期的积极作用已获得了各人道主义团体及社区的广泛认可。
宗教人士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特殊信任。他们同他人的心灵沟通并且能够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国家机构以及服务机能较弱的公共社会福利事业中这些宗教人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教堂,清真寺和其他宗教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彼此畅谈的地方。人们能够在此共享一些对整个社区团体都有意义的信息。
Riera-Cezanne还说联合国难民署已经开始与以信仰为基调或激励的服务性非政府组织,当地宗教团体以及宗教领袖合作。类似的合作关系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还很可能增加。
然而,怎样让这些合作组织所拥有的人力,金融资源以及宗教精神资产在所有人手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及应用是这些联合国的合作伙伴面对的关键问题。
双方在协同合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则红线,触犯这些红线将阻碍合作进程。这些红线包括以下一些行为:敌对或排斥有着不同宗教背景信仰的成员;针对相信其它宗教信仰的个人或团体煽动暴力;以改变信仰或劝诱为前提条件为受难者提供支持;早婚,性别观念,羞辱和歧视等行为。
持续增加的中东难民在唤起人们对信仰领袖,以信仰为基调组织和当地宗教团体在难民救助中所起作用的兴趣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担忧。Riera-Cezanne补充道。
António Guterres是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同时也是即将上任的联合国秘书长。中东难民境况促使了他决定把自己在2012年难民保护问题年度对话中的话题锁定为“信仰和保护”。
普世水网络(EWN)是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旗下的一个项目,Dinesh Suna在普世水网络工作,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有关CASA的范本(CASA:教会对社会行为的辅助组织,CASA是ACT联盟和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的成员组织)。1999年一场超级旋风袭击了印度的奥里萨邦,超过10000人死于这场灾难。CASA在此次灾害中积极调动社区民众的灾害意识并且主动参与到以社区为基础的防灾减灾准备过程之中。
ACT联盟的Christophe Arnold阐述了在埃博拉病毒危机应对中信仰领袖起的作用。在此次危机中,救援工作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当地群众非常不信任甚至畏惧专业医疗人员的建议,坚持一些不利于救援工作的传统宗教习俗。其中,西非的丧葬习俗成为了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有力推手。
来自学习宗教与社区的共同计划项目(JLIF&LC)的Olivia Wilkinson分享了一些有事实依据的有关
当地宗教团体(LFCs)和宗教融合对人道主义援助所起作用的深层次见解。当地宗教团体不仅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社区网络联系来增强灾害风险抵抗能力,同时还能利用这种团体归属感来培养当地人们面对灾难的适应能力。
Wilkinson还说道,面对灾难时宗教精神层面的支持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其是理解风险感知中的重要一环。和本地宗教团体打交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观念,从而更有效地采取降低灾害风险的干预措施。
以菲律宾为例,对本地牧师进行有关灾害风险抵御准备的培训是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一步。在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之后很多本地牧师积极参与了当地社区有关降低灾害风险的紧急应变准备活动。培训反应了他们的思考与DRR技术知识,圣经学习以及启发相结合,以提供减少灾难风险的综合方法。
很多国际创价学会的成员都自愿参与到救灾活动当中,把国际创价学会中心以及其它社区中心改造为地震临时避难场所。这样的避难场所在灾民中颇受欢迎,灾民表示国际创价学会提供的帮助与救援对所有灾民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
泰国常驻联合国代表Sasiwat Wongsinsawat评论说,仙台减灾框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以信仰为基调组织的作用,但其强调了民间团体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角色。教堂,清真寺,佛教寺庙等可以算是最古老的社区机构,他们可以起到保护灾民生命安全以及减轻灾民痛苦的作用。
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过后,佛教寺庙里的僧侣和尼姑担当起了领导者的角色,他们把寺庙改造为临时避难所,播报和更新失踪人口的消息。他们还为灾民提供心理层面的支持与救助,例如加深灾民对生与死的理解。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过后,临近成田机场的一座泰国佛教寺庙为灾民提供了临时避难所,同时也成为了地震灾害时期救灾物资的储存和集散中心。(11.09.2016) INPS Japan/ IDN-InDepthNews